撰稿:蔡琦淮
随着环保意识抬头,简约理念也延伸至生命尽头——“后事”不再一味依循传统,花葬、树葬、植存葬等生态环保葬逐渐在我国萌芽,悄悄改变人们对殡葬的想象。其中,雪兰莪州政府已规划特定土地,有意在州内推行花葬计划。
本期专题,《雪兰莪媒体》带您深入探讨这股“绿色身后潮”:它如何实践环保理念?业者、民众与宗教界又如何看待这场殡葬革新?
在土地有限与环保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,雪兰莪州政府率先行动,已鉴定在莎阿南艾美娜(Bandar Elmina)设立一座占地两英亩的花葬园区,拟打造马来西亚首个环保葬园,为未来绿色殡葬提供全新蓝图。
雪州佛教、基督教、兴都教、锡克教与道教委员会(LIMAS)联合主席黄思汉指出,州政府已落实在双溪毛糯通往瓜雪路旁的艾美娜镇推行花葬计划,目前正进行土地宪报程序。
“一旦宪报完成,我们将展开园区的规划工作。”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643668" align="alignleft" width="398"] 雪州佛教、基督教、兴都教、锡克教与道教委员会(LIMAS)联合主席黄思汉。(摄影:HAFIZ OTHMAN/SELANGORKINI)[/caption]
所谓花葬,是一种主打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,不设硬质墓穴或墓碑,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可直接埋入土中,或使用可降解容器安放,埋葬处则以鲜花或草皮作为自然标记。雪州规划中的花葬园,将以绿地、花卉及开放式草坪营造宁静祥和氛围,宛如一座休闲公园,让生者在自然中悼念,亡者归于尘土。
计划本届任期落实
也是雪州投资、贸易及公共交通行政议员黄思汉在接受《雪兰莪媒体》专访时透露,州政府为推动环保葬落地,曾与本地环保葬业者孝恩园集团交流,并组团远赴台湾,考察其花葬园运作模式,让花葬在雪州落地成形。
“我们发现,国内也逐渐兴起对环保葬仪式的需求。除了墓地供应日益紧张,传统土葬的成本也对许多家庭构成沉重负担。”
他指出,花葬不仅节省土地资源,也具环保价值,更能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亲民的殡葬选项。
“雪州人口密集,墓地价格水涨船高,有如房价。因此,我们希望透过推行环保葬,为人民提供更多元化且负担得起的选择。”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625812" align="aligncenter" width="451"] 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(左起)于2025年2月10日,在孝恩园模拟植存葬的运行方式和流程。(图/黄思汉脸书)[/caption]
不过,黄思汉也坦言,目前阶段谈论园区设计细节仍属言之过早。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厘清园区的管理与营运模式,确保计划具备可持续性。
他期望能够在本届州政府任期内,顺利推行这项绿色殡葬新方案。
首阶段占地两英亩 最低收费300令吉
事实上,早在2023年5月,时任LIMAS联合主席兼行政议员拿督邓章钦已宣布,该委员会在当年5月15日会议上,批准雪州首个花葬园项目,选址正是在莎阿南艾美娜镇,旨在推广更卫生、环保、可循环的殡葬方式。
他说,发展商已将11英亩非穆斯林用途的墓园保留地移交予州政府,其中7英亩将辟为休闲公园,另有2英亩(约8万4000平方呎)作为花葬专属园区。
州政府也曾探讨花葬收费结构,建议最低收费仅为300令吉,显著低于一般殡葬开销,体现可负担性与普及化的双重目标。
年轻人纪念先辈方式转变 花葬成“回归自然”新趋势
“从传统土葬演变至火葬,再迈向简葬如花葬,背后都有其社会脉络。尽管方式改变了,但缅怀先人的初心始终不变。”
一圆生命礼仪创办人陈勇丰指出,该殡仪馆接触的大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,其中许多人对花葬表现出浓厚兴趣,询问度也逐年上升。
“我们发现,不少年轻人对环保葬持开放态度,许多人虽知道国外盛行花葬,却不清楚马来西亚也已有相关服务。”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643670" align="alignright" width="368"] 一圆生命礼仪创办人陈勇丰。(图:受访者提供)[/caption]
他强调,土葬、火葬、海葬、花葬都是不同的安葬方式,政府推动环保葬并非要全民响应,而是回应其中存在的现实需求,尤其是年轻世代对生态友好和自然亲近的葬法抱有期待。
虽然许多长辈仍对火葬感到难以接受,但殡葬习俗的演变与土地紧张、成本负担及社会观念更新密不可分。
“选择火葬的逝者,往往也是为了让后代有更舒适、简洁的祭祀空间。火葬进一步演变为植存葬、花葬等方式,也反映了人们对环保和永续理念的共鸣。”
他指出,选择花葬并非淡化祭祀文化,而是纪念方式与时俱进的结果。
“过去需要跋涉到祖坟祭拜,如今很多年轻人认为,只要翻开手机相册或社交平台,便能重温与逝者的回忆。这种‘非实体’的缅怀方式,未必比传统形式来得少意义。”
因此,许多人开始认为骨灰处理的方式不再那么重要,甚至觉得无需依赖具体媒介进行祭祀。
有望打破传统墓地隔阂
陈勇丰乐见雪州政府推动公园式花葬园区,并认为此举有助于打造“开放式”缅怀空间,让墓园成为可亲近、可散步的社区绿地,不再是孤立或疏远的哀悼场所。
“花葬的最大价值在于环保与不占土地资源,同时也让逝者真正‘归于自然’。但推行时必须确保其环保初衷不被扭曲。”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611004" align="aligncenter" width="500"] 陈勇丰乐见雪州政府推动公园式花葬园区,认为此举有助于打造“开放式”缅怀空间,让墓园成为可亲近,不再是孤立或疏远的哀悼场所。 (示意图:当今雪州档案照)[/caption]
他提及,以台湾为例,尽管花葬制度行之多年,但曾有研究发现骨灰未能完全与土壤结合,反而结块。为此,当地不断调整埋葬深度、土壤酸碱性与湿度,以确保骨灰真正融入自然。
他认为,花葬不会冲击殡葬业者,反之应促使业界因应趋势转型。
“从业者应配合家属意愿,思考如何让殡仪服务更有意义、更贴近现代人需求。”
以花为碑·以绿为怀
“回归自然”不仅是环保的象征,更是一种对生命终章的温柔告别。雪州花葬计划,不仅回应节地、环保、经济负担等现代社会需求,更体现出对生态平衡与生命尊严的双重尊重。
若一切顺利,雪州民众未来将可在花草摇曳、绿意盎然的园区中,为至亲送上最后一程——让道别,不再沉重;让怀念,更加温柔。